绿化土壤大致可分为绿地土壤、保护地土壤和盆栽土壤三种。
土壤特性 绿地土壤虽然大部分是从农业土壤演变而来,但由于受人为活动和建设程序的影响,或按造园规划堆山挖湖;或在主体工程如道路、广场及各类建筑的“边缘”、“夹缝”里堆、填出来,与农业土壤有明显差异。
绿地土壤的形成特点是先天不足。很多土壤从别处运来,来源复杂,包括主体工程废弃土,如市政工程的底土、僵土、淤泥,建筑地基的深层“生土”等。一些不适用于做路基、建筑基槽的劣质土,都成为绿地土壤。建筑垃圾等土壤侵入体,如拆迁宅基三合土,碎砖断瓦,路渣砼块,砂石朽木等,往往在绿地中杂乱分布,形成妨碍植物生长的“暗礁”和机械作业的障碍。
绿地在使用中的土壤退化现象也难以满足植物生长需求。一方面受环境污染影响。道路绿地和城市绿地,受交通污染、大气降尘、酸雨、使用农药等影响,土壤上层有重金属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(pops)、多环芳烃(PAHs)等积累和土壤结构破坏。另一方面,开放绿地超负荷践踏。我国人口众多,开放绿地相对较少,城市化地区开放绿地大部分超荷载,特别在土壤可塑性含水量(潮湿)时,游人踩踏,致使土壤坚硬、紧实,导致土壤理化性质变劣。
绿地土壤的主要弱点是有机质含量低,有效养分少。土壤紧实,结构差,通气孔隙少,保水保肥性能差;土壤化学性质不良,pH值北高南低,大多数偏离植物生长适阈;土壤EC值高低不均,土壤溶液对植物根系生长的适宜性差;绿地排灌系统或缺少或不畅,往往导致绿地雨季渍水,旱季缺水;以微生物和土壤酶为表征的,土壤生态活性差,土壤肥力低。
改良对策 在绿地建设中,按系统工程学原理,全过程实施土壤质量管理和土壤改良。
规划设计时,要按区域地形地貌特点,“借景随形”,科学设计绿地地形;在施工中要保护表层熟土、控制进土质量,严格实行园林绿化工程土壤质量检测。凡不得已而用劣质土时,一定要在种植前做好有针对性的土壤改良,即:在植物生长有效土层翻土,把建筑垃圾拣出集中深埋于植物根系下层,形成有益的排水通气层;把淤泥翻出置于土表晒干、风化,假以时日,会成为好土甚至肥料;生土层多施有机肥促使熟化等,“见招拆招”,化害为利。切忌盲目赶工,遗留后患。
完善排、灌系统,凡城市绿地都按规定纳入城市给排水管网;郊野绿地与本区流域水系顺畅衔接。湖南花木
多施有机肥,培肥土壤,并调节土壤碳氮比在1:12至1:20范围内,为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创造合适的发展条件。